本来宣言

(English Version:Fundamental Manifesto)

谨以此宣言向所有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完善而上下求索、作出贡献乃至奉献生命的人们致敬。


序言

“这是最好的年代,这是最坏的年代”。“人们正在直登天堂,人们正在直下地狱”。

不要以为事不关己,社会这条大船沉了,船上的每个人都将殒命,纵不殃及己身,终会祸延子孙。

不要一味地抱怨与指责,因为无济于事;不要消极地彷徨甚至麻木,那只会浪费生命。

也不要指望从前人那里寻找答案,他们没有遇到过今天的问题。何妨借鉴先圣的思想方法,用它去开启智慧之门。

让我们放下既有的观念与成见,睁开婴儿般的眼睛,重新看世界。

让我们回到根本,找准方向,分清主次,统筹兼顾。

让我们发明智慧,创新机制,运用科技,提升文明。

人类命运的决定权,始终掌握在最广大的普通人手中。就看我们是否觉悟,会否运用。

一、回到根本

1、根本目标——幸福与完善

人类自己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。

我们不能因为走得太远,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。

人类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幸福与完善。经济、政治、科技、文化、宗教、伦理等,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标,并以此作为判断与评价的主要依据。

人的幸福与完善是真正的普世价值,其他的一切都是手段。

为此,要确立功德主义。功是事功,要勤于劳动成就事业。德是道德,要认识世界完善自己。

如果人类自身没有变得更好,甚至还堕落了;如果社会没有增进幸福,反而日益不宁了,一切经济与科技的进步,都将失去意义。便也说明,与此相关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。

古往今来,一切社会变革与制度更替都是在围绕利益与权力做文章,试图颠覆利益的主宰,建立新的游戏规则。但是如果游戏本身没有改变,不管谁来当家做主,也不管游戏规则如何变化,原有的社会问题都会换汤不换药地再次呈现,这就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写照。

这样的游戏,不能再继续下去了。

2、根本依据——人性与良知

人类是一个社会,社会需要秩序,秩序建立在观念与规范之上,它们以价值、伦理、习俗、法律甚至潜规则等形式,指引并约束着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。

人都是观念之中的人,有什么样的观念,就有什么样的人生。

人也都是规范之下的人,有什么样的规范,就有什么样的局限。

观念与规范非常重要,对于人类的幸福与完善影响巨大,不可不慎。

世界上本来没有路,有人开辟有人行走,于是就成了路。

路非仅此一条,山川阻隔,地形起伏,路亦各不相同。

社会本来也没有观念与规范,圣贤作则,民众乐从,或依权制定,强力推行,遂而有之。

观念与规范并非完全相同,也非一成不变。思想境界、文化传统、发展水平乃至地理气候,都是影响的因素之一。

更不用说一些观念与规范,是为了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,而不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。

观念与规范一旦确立,经过反复灌输甚至强力推行,便成教条。

教条能否行久致远,归根到底要看是否符合人性与良知。

人性的光辉值得期待,人性的阴暗不能低估。人性的良善需要宏扬,人性的丑恶需要约束。人性中非善非恶的自然本能,需要正视、满足与引导。

人类社会的发展,不能建立在利用人性的弱点,甚至激发、强化人性弱点的基础之上。否则,物质文明不断进步,精神世界持续堕落的情况就会出现。

知性、顺性、化性,是人类追求幸福与完善的全部内容。

认识人性、把握人性,是立身处事、教化治理的第一要务。

人性需要适度满足,既不可恣意放纵,也不可盲目压抑,更不能放任不管。

符合人性的东西,只要条件具备,就会以一定的方式存在。即使明令禁止,也会以潜规则的方式展现生命力。

对抗人性,就会为难别人,困扰自己。顺应人性,则可自然而然,不教而成。

对待人性的丑恶,首要在去除存在的土壤,其次是设置相应的代价。但最根本的,是通过修行而化性。

真正而持久的幸福,属于不断完善自己、从而转心化性的人。

人类完善的起点在致良知。

良知本自具备,不假他来。去除心灵污垢,自然显现。教育对于良知的启发,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
良知非有定说,非无定说。

非有定说者,相同的事,时空对象不同,应对亦可不同。所谓”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“。

非无定说者,一切良知的背后,略有共同共通的东西。择其大者,谓之一纲二目。

因果是良知的总纲,相信因果就是相信天理,相信因果就是相信科学。

一切科学成就的本质,都是在阐明特定的因果关系。尽管有许多因果关系还没有被充分认识,但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事物。

慎因而果,故应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既果还因,当能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此良知之二目。

从既有的观念与规范出发,谓之依于教条,每有局限。从人性与良知出发,谓之由本而来,常用常新。

宜有教条,不忘本来。出此入彼,相得益彰。

切勿死守教条,罔顾人性,灭失良知。

国家、民族与个人,合于人性与良知,始弱终强;背于人性与良知,虽盛必衰。

3、根本方法——阴阳四象

世界有维度,思想有维度。维度越高,自由越大,智慧越广;维度越低,局限越大,障碍越多。

事物的呈现有四个维度,谓之阴阳四象,认识世界必依此为根本的方法。

你此时在或不在扬州,二者必居其一,且只能居其一,此之谓“非此即彼”。

一张纸必同时有A面与B面,彼此依存,不可或缺,此之谓“亦此亦彼”。

水可载舟亦可覆舟,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相反的双重价值,此之谓“即此即彼”。

白天黑夜是行星自转产生的现象,离开这个范畴,在太阳系、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,白天黑夜这件事情无从谈起,此之谓“非此非彼”。

人生有境界,人性有差别。人的身体或相差无几,人之精神可天悬地隔。

人生境界取决于思想境界,思想境界取决于思维层次。

非此即彼是点状思维,是人类认识的起点。它有巨大的局限性,容易导致自私自利的对抗与破坏。

亦此亦彼是双向思维,是人类认识的进步。它既有非此即彼的对立,也有相互依存的统一。既可竞争对抗,也能合作双赢。

即此即彼是整体思维,是人类认识的升华。它通达得失同时,利弊同在,大道循环,周而复始。故能道法自然,一切无碍。

非此非彼是究竟思维,是人类认识的超越。它跳出一切范畴,破除所有执着,故能无中生有,有还归无。

一如三维空间包含二维平面与一维直线,高层次的思维兼容而不是否定低层次的思维。

空间、平面与直线,维度虽有高低,但都具有无限延伸的共性。人生境界不能只在低维度上追求极致,还应该提升到更高的维度。

阴阳四象普遍存在,但其呈现各有侧重。

事实是非此即彼的,一是一,二是二,不容模糊。

关系是亦此亦彼的,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,需要彼此关照,同舟共济。

价值是即此即彼的,没有绝对的好与坏,关键在把握好度。

世界的实相是非此非彼的,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,而意识是人类的终极范畴。

人生境界与知识、财富、权力、地位无关。孔子说“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”,此之谓也。

凡事都是非此即彼的思维,是未开化之凡夫。

到达亦此亦彼之思想境界,谓之贤人。

到达即此即彼之思想境界,谓之达人。

到达非此非彼之思想境界,谓之圣人。

未开化之凡夫容易极端而固执、狂热而冲动。如果他们拥有知识、财富、权力与地位,便可能给社会、他人与自己带来痛苦与灾难。

防止非此即彼的思维越界,是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
为此,需要在亦此亦彼、即此即彼的维度中,统筹兼顾,把握平衡。

二、统筹兼顾

统筹兼顾、平衡有度的精神,应当贯穿于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。

1、平等与差别

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铁分成两半,一半作锤子,一半作钉子。虽然来自于同一块铁,但锤子做的事钉子做不了,钉子做的事锤子做不了。除了锤子和钉子,这块铁还可以用来做其他种种物件。

锤子与钉子是平等的,因为它们是完全相同的铁。

锤子与钉子是有差别的,它们形状各异,功能不同,彼此难以替代。

锤子与钉子的潜能是相当的,都可以被重新改造而成为对方,也可以被改造成其他的物件。

平等与差别一体同在,即此即彼,不可分割。

差别建立在同体的平等之上,平等存在于相用的差别之中。

人格与尊严应当平等,知识、能力、境界、财富、权力、地位乃至身体定有差别。

平等是本体,是可能性,主要是机会平等;差别是相用,是现实性,表现为结果差别。

我们都有资格参加考试,相同的试卷,相同的评分标准,这是机会平等。根据分数高低,进入不同的大学,这是结果差别。

坚持机会平等与结果差别,反对机会差别或结果平等。

平等与差别同等重要,殊途同归。故需一体运用,不能偏废。

因为平等,变化才微妙;因为差别,世界才美丽。

因为平等,故有无限的可能;因为差别,故有丰富的妙用。

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若无高低之差别,便无流走之动力。

机会与结果互为因果,平等的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,前面的结果决定后面的机会。

机会平等应当普及,结果差别需要有度。

真正公平的社会,是保障机会平等并体现结果差别的社会。

2、自由与能力

自由是行为,行为需要能力,不能离开能力把自由抽象化、绝对化。

没有财务能力,就没有财务自由;没有飞行的能力,就没有翱翔的自由。

自由超出能力,就会酿成灾难。

权利是自由的法律呈现,如果体现的是机会,就应当确保平等。如果反映的是结果,就必须有所差别。差别建立在对能力的评判之上,一如根据考试的成绩决定上不同大学的权利。

自由与能力成正比。有多大的能力,就赋予多大的自由。

具备能力却限制自由,不具备能力但给予自由,是侵害自由的两个主要方面。

人生而具备一定的能力,故生而享有一定的自由,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。

3、底线与方向

底线是最低之要求,方向是目标之所在。

突破底线,就会走向堕落。没有方向,难免原地打转。

底线承载自由,底线之上才有自由。方向指引完善,明确方向才能更好地完善。

个人、组织与社会,行为、关系与利益,都需要约定底线,明确方向。

只有同时兼顾底线与方向,观念与规范才具备完整性。

底线必须强制维护,方向只能鼓励引领。

不能纵容突破底线的任何尝试,不必苛求违背方向的个体行为。

4、公与私

只有相对的公,不离普遍的私。

私是人类之基础,公乃社会之必须。

个体有各自追求,社会有整体利益。必须统筹兼顾,不可顾此失彼。

私有活力,百花齐放,百舸争流。扼杀私,就会动摇人类发展进步之根基。

公维正义,扶助弱小,维护整体。削弱公,就会颠覆社会均衡稳定之重器。

消灭私,是不切实际的目标,也不符合人性。侵害公,是出于私的本能,多以假公济私的形式。

公私发展失衡是许多社会问题的催化剂。防止局部的私利,特别是资本利益侵害社会整体利益,是现代社会的当务之急。

建设公的力量,贯彻主流价值,让人类社会更加有效地组织起来,是人类文明要补的课。

三、创新机制

实现目标需要建立机制。没有机制,思想只能影响小众行为,规范就会是刻板的条文。

目标决定机制,机制必须与目标相适应。

一个希望消除医疗腐败的社会,如果允许医院通过卖药牟取利润,这样的机制就难以实现医疗廉正的目标,是机制与目标不相适应的典型事例。

一个好的机制,应当拓展人性善的天空,去除人性恶的土壤。

缺乏机制的强制性规定,暴露的是权力的傲慢与智慧的荒芜,不但难以实施,还会催生潜规则。

人有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、血液循环系统、免疫系统等,这些系统既独立运行又相互支撑。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,其他系统纵然健康,生命也难以维系。故需一体兼顾,协调发展。

社会也有运行体系,知见体系、教育体系、实践体系、评价体系与利益体系是其组成部分。这当中教育体系是知见体系的延伸,评价体系是利益体系的前提。因此,五个运行体系可进一步归纳为知见体系、实践体系与利益体系。

知见主导着精神世界,利益主导着物质世界,实践只是被认识引导、利益驱动的具体表现而已。

知见机制与利益机制,决定了人类往哪里去,是一切机制的重中之重。

1、知见机制——围炉

人类行为的背后,是思想认识的指引。有什么样的认识,就有什么样的行为。行为出了问题,知见一定有问题。

碎片化与选择性真实,是知见体系的主要问题。盲人摸象是这一问题的生动比喻。

碎片化的缺陷是先天的。个体认识必有局限,没有人能够遍知一切。

选择性真实往往是故意的。为了特定的目的,呈现的虽然是真实的,但是经过选择的局部真实。

当选择性真实遇上非此即彼的思维,冲突迭起,争议无解便成为常态。

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,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思想,但没有哪一家的思想解决了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。相反,门派观念导致的思想割据,在非此即彼低层次思维的绑架下,已经成为社会和谐与进步的主要障碍。

门派中的人倾向于认为:如果人人都信奉我家的思想,社会问题就解决了。然而,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,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迷思。它过去没有实现,未来也不会实现。更何况门派内部的问题也很多,它们尚且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,又如何能解决社会的问题?

“爱而知其恶,憎而知其善”。每家都有可取之处,每派各有不同的局限。天下没有完人,先圣亦复如是。

是时候放下自是他非的执念,换个位置摸一摸其他盲人接触的象体了。是时候把大家摸到的不同部位,集合成一个整体的大象了。

为此,需要实施人类知见的“全象计划”,绘制反映人类知见及其相互关系的全景图谱。

这是一个类似于“基因组计划”的行动,是人类对物质的身体进行全面解析后,对精神的知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整合。

这种梳理与整合,需要创新知见体系的运行机制。这个机制叫围炉。

个体各有看问题的角度,认识难免会有局限。但是如果我们围坐在一起,把每个人看到的东西汇集一处,就会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。

一如盲人摸象是碎片化与选择性真实的比喻,围炉是知见体系运行机制的比喻。

认识不妨从盲人摸象开始,但需要进一步合众围炉。

知见来源于个人,必须超越于个人。

可以百家争鸣,但必须有整合机制。

围炉的功能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,去重、取精、适所,证真、存伪、阙疑。将知见整合一体,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

知识爆炸的年代,信息太多重复,造成资源浪费,也让人无所适从,故须去重而取精。

知见体系如球形,截然对立的南北极可以并存于同一个球面。而通过经纬二度,可以定位地球上的任何一点。

知见体系也有维度,不同层次思维的认识,需要判明性质,理顺关系。

为具体的观点标明经纬,确定层次,此之谓适所。

真很可贵,伪有价值,疑生动力。人类的一切知见,都应保存不可去除。不仅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价值,也因为有时还会相互转化。故应证真、存伪、阙疑。

围炉的原则是言论自由的自转与社会共识的公转相统一。

言论自由与社会共识略有三种情况。既有充分的言论自由,又有有效的共识机制,此为上。缺乏充分的言论自由,但有相对的社会共识,此为中。虽有充分的言论自由,但无有效的共识机制,或既无言论自由,也无社会共识,此为下。

一个没有共识的社会,迟早会动乱、分裂,直到新的共识形成为止。

知见与食物,对于人类同等重要。食品安全与营养均衡的理念,同样适用于精神食粮。

自媒体时代的言论自由已经泛滥成灾,需要建立言论的信誉、能力评价与言责等制度。

围炉的目标是形成人类知见的完整体系,为组织与个人提供全方位、个性化的服务。

当全人类的智慧形成完整的结晶,智能化的知见系统,就是一个全知的虚拟圣人。

2、利益机制——循环所有,政治分离

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。

财产是利益的一种形式,也是最重要的形式。

人类社会围绕财产利益进行了长期的博弈,希望实现社会公平。但是为此提出的种种方案,要么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,要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。

如果说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,那么无限的财产也会无限疯狂。

任何事,掌握好度则无有不可,突破限度就会物极必反。

个人财产也需要有一个度,限制过多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,但没有限度就会激发贪得无厌的人性弱点,使问题走向反面。

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万恶之源显得过于宽泛,那么无限财产制度是万恶之源才是问题的实质。

利益种类繁多,从社会层面来说,可分为财产利益与非财产利益。财产可再分为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,投资类财产与消费类财产。非财产利益包括荣誉与以特权为主要内容的礼遇等。

一般意义上的特权无所不在,只要是机会平等前提下呈现的结果差别就不必反对,反应当积极而合理地加以利用。

荣誉与礼遇所体现的对人的肯定与尊崇,有时比财产利益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。

利益应当均衡配置,任何一种利益都不能发展过度。

不同形式的利益,应当能够循环与转化,形成动态的有机生命体。

建立公私财产双向流动的循环机制。在保证总体规模大体相当的前提下,明确公私财产不同的社会责任、业务领域与相互转化的原则。

公有财产应当面向全民或组织内部成员进行利益分配,这是贯彻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实践机制。

建立个人消费类财产与非财产利益转化循环的机制。限制个人财产的倍数,促使超限的消费类财产转为非财产利益。赋予非财产利益转化为财产利益的变现能力,发挥非财产利益对于财产利益的保险与保障作用。

提倡通过实践机制形成对个人财产事实上的限制,反对用强制手段无偿没收或侵占个人财产。

从群体和个体的主体属性,利益可分为抽象利益与具体利益。权力决定具体利益,是腐败的根源所在。权力追逐利益、利益追逐权力的恶性循环,是人类社会的千年顽疾。

一个城市的最高领导,如果有权决定某一条街道的改造工程由哪一家建筑公司承包,这就是权力决定具体利益。这样的机制容易导致权力腐败,而难以保证清正廉洁,因为这也是人性使然。

社会治理包括政与治两个方面。政是规则,治是实施。政宜方正,治宜圆润。政需要引领方向,治不能脱离实际。

政抽象宏大,一般民众鲜少关注,也不具备相应的能力。了解民情、尊重民意自是必须,但精英执政是古往今来所有政治实践的共性与事实。

治具体而微,若指望清官作主,纵然主观上公正无私,客观上也不可能具备解决所有问题的知识与能力。更何况权力决定具体利益,会激发腐败等人性的种种弱点。

让利益相关人根据规则自己决定具体利益的归属,是真正的民主,也是适当的民主。

政由精英,治由民主,如果借助智能机器贯彻执行,持久的政治清明才会来临。

是不是对个人财产比例进行必要的限定,是不是将具体利益的决定权还给人民,是检验一切经济政治改革是否彻底的试金石。

3、实践机制——用分配引导完善,用消费改变世界

世界可分为二,外部的物质世界与内部的身心世界。

人类为外部物质世界的活动,建立了系统的理论、制度与组织。这方面的实践称为外实践,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。

人类对内部身心世界的活动,虽不乏理论阐述,但没有社会化的制度与组织。这方面的实践称为内实践,主要依靠小众推广与个人自觉。

内外实践的失衡,是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代的无奈。但其对幸福与完善根本目标的长期背离,已经让人类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。

技术的进步,特别是智能技术的应用,将会部分甚至全部替代人类的外部生产劳动。这是巨大的挑战,也是难得的机遇。

挑战在于,如果机器代替人类进行生产,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?社会分配的依据又是什么?

机遇在于,人的自我完善没有止境,与此相关的活动可以永续。这既可以解决人类无事可做的尴尬,防止沉迷于娱乐的堕落,也可以回归幸福与完善的根本目标,实现内外实践的相对平衡。

人类改造外部物质世界与改造内部身心世界的活动都是劳动。

劳动应当获得报酬。没有报酬,人们不可能朝九晚五地进行物质生产劳动。有了报酬,追求幸福与完善的内实践定会丰富多彩。

人类内实践的劳动报酬,主要由国家或社会组织从公有财产的投资收益中支付。

提倡私有财产在分配时,增加内实践的考评因素。

如果说分配是社会影响个人的关键因素,那么消费则是个人影响社会的主要杠杆。在资本控制一切的时代,这是普通民众夺回主导权的唯一途径。

由公有财产支付的劳动报酬,应当以可追踪的数字货币形式支付。只有遵从社会主流价值、理念与机制的投资人产品,才能进入该货币形成的市场。这个市场叫益市。

鼓励个人将其他渠道获得的收入在益市消费,并构成公有财产分配的一个考评指标。

拒绝接受个人财产比例限制的投资人产品,不得进入益市。同等条件下,益市商品的搜索排名,与践行社会主流价值、理念与机制的程度相关联。

资本再强大,如果没有人消费它的产品,它就什么也不是。

分配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,消费能够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。

结语

有人说,在中国历史上,有两个时代的人是非常幸运的。

一个是春秋战国时代,诸子百家,学说争鸣。那时候不管是什么思想,只要自圆其说就是一家。纵不能与老子孔子齐名,但作为陪衬红花的绿叶,也足以名垂青史。

一个是清末民初时代,大师辈出,新文化奠基。那时候谁能率先运用西方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,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与历史进行整理研究,谁就会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代宗师。

只是这样的时代并不常见,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也仅有两次而已。

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,是新文明诞生的主要标志。

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科技,正在将人类带入智业文明。物质匮乏时代以利益与权力为中心的游戏,将被追求幸福与完善这一更高维度的社会实践吸收与替代。

新生事物产生了新的研究对象,新的技术赋予了人类更加强大的能力,这些都已经为新思想与新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空与肥沃的土壤。

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,是又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大时代。

生逢其时,当不负时代,不负自己。

让我们革新思想,勇于实践,承担历史使命,实现人生价值。

2021年6月13日,在加拿大多伦多机场入境隔离时开始动笔。
2021年7月14日,于美国缅因州奥古斯塔西北郊十二角完成初稿。
2021年7月19日环宇拜愿满一千公里时,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正式发布。


English Version:Fundamental Manifest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