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选择愚人节这天开始环宇拜愿?

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愚人节。在这一天,人们相互欺骗和捉弄而开玩笑,并在真相大白后,将受骗上当的人称为愚人。有意思的是,中华文化也有愚人的说法,只不过内涵与西方的愚人相去甚远。

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“愚人”,一个是老子,一个是愚公。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二十章中说:“众人皆有馀,而我独若遗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兮。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;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且鄙。我独异於人,而贵食母。”苏东坡后来提出了“大智若愚”的说法,与《道德经》“大成若缺”、“大巧若拙”的表述相呼应,为老子这种类型的“愚人”做了一个精辟的诠释。

愚公是《列子》寓言故事中一位年近九十的老者。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去路,出入很不方便。于是他与家人商量,决定把两座山挖平,并与子孙三人叩石垦壤,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。由于路途遥远,一年才往返一次。有一个叫智叟的见了说:你太不明智了,以自己的风烛残年,怎么可能把山挖平呢?愚公回答说:我虽然已到暮年,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。只要挖山不止,终会有挖平的一天。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,于是派两个大力神仙把山搬走了。这就是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。

从上面的故事与言论可以看出,中华文化的愚人精神有两个核心内涵。

第一是诚。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非常重视“诚”,认为是成就自己、成就他人的前提条件。《中庸》不厌其烦地论述“诚”的重要,比如:“诚者,天之道也。”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”“故至诚无息,不息则久,久则征,征则悠远,悠远则博厚,博厚则高明”等等。

第二是肯下笨功夫。真正聪明的人,都是肯下笨功夫的人,这是大智若愚这个成语的要义所在,也是即此即彼的阴阳关系在更高层次的境界体现。曾国藩曾经说过:“天下之至拙,能胜天下之至巧”,而他本人则是下笨功夫而成就的典范。

小东选择在四月一日愚人节这天启动环宇拜愿,主要是两个考虑。

首先,环宇拜愿出于至诚,也是为了表达至诚。同时,三步一拜的行为本身没有任何技术含量,但行程艰苦,旷日持久,是一种典型的笨功夫,符合中华文化关于“愚人”的定义。小东以愚人自况,希望以实际行动向老子、愚公这些古代的“愚人”致敬与学习。

其次,当今社会需要提倡中国的“愚人”精神,需要鼓励社会大众树立理想与信念,并且脚踏实地、矢志不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我们甚至可以考虑设立中国的”愚人节”,来纪念与传承老子与愚公的思想与精神。

那么,就让小东通过环宇拜愿,也让世界看看中国现代的愚人是个什么样子吧。


确定环宇拜愿的计划后,小东进行了近一年的身体适应性训练。

第一次是2016年4月21日在四川峨眉山。由于经验不足,仅穿单衣,在雪中三步一拜了三个小时,全身被雪水浸透,拜完后发生了身体失温的情况。由于身边无人接应,经历了一些考验,所幸最终化险为夷。感恩。

上山前看天气预报,说山上16度。到了山上,竟是满天大雪。
只穿了单衣
虽然只拜了500拜,腿也变成这样了。